我在日本租的房子是 27 平方米的單人套房ワンルーム,文京區,月租 8 萬日圓,在東京 23 區屬於中價位,但在外國人租房費用裡,屬於中低價位。 (據統計,2025年 23 區的單身物件平均月租 9 萬 6316 日圓,家庭是 23 萬 1762 日圓。) 昨天民宿來了一個倫敦女孩,下周二要涉谷的學校要開學了,才緊急抵達東京開始找房;她的英語不動產公司介紹租房時,同樣從 1DK / 1LDK 起跳(傢具網路全),月租 10 幾萬日圓。這讓我想起,在台灣,留學代辦介紹的房仲也是這樣,物件從 1DK 起跳、月租14萬起跳。其實,生活起居豐儉由人,我這一年的存錢還不夠讓自己當大爺,所以能省就省,住簡單小房就好。 日本和台灣和不一樣的是,第一次租房簽約時,除了首月房租以外,有不少管理費、押金等東加西加的費用,全部合計叫「初期費用」,同樣的月租,初期費用也會差很大。要記得,計算一年的房租是否便宜,要用一整年的花費來算,而非只看一個月租金。 像下面有兩張估價書,同一區同樣月租 7 、 8 萬的房子,一間初期費用破 40 萬,一間不到 30 萬(我的房子第一次估價時),這差價可以拿去買冰箱家電了。 我的電梯套房的初期費用估價書:27萬。 同區同類型的其他套房初期費用估價書:40多萬。 為什麼會如此? 首先了解初期費用有哪些? 日本租房,除了房租和管理費(共益費)以外,還有敷金(押金)、禮金(給房東的謝禮)、仲介費、保證公司費用、換鑰匙費、火災保險、 24 小時生活支援費用、驅蟲消毒費、室內清掃費等,相當月租的 4 ~ 6 個月,而且這筆初期費用是不退還的,所以,日本人通常不喜歡搬家,換住處的成本太高了。 我來東京找房前,有位脆友嗆我說,有很多免敷金、禮金的物件可以找,還拿出關西租房網站佐證他的說法。哈!租賃市場每年都會變化,不同的城市有不同市況。東京 23 區的確也有不用敷金、禮金的物件,但那不一定是好物件,也不一定願意租給外國人。 往下講之前,請先了解日本租房的幾個重點: 1. 房型與格局 日本的租房格局通常以「數字 + 字母」表示,主要有: ワンルーム( One Room ):有簡單廚房衛浴的房間,適合單身租客。 1K ( K = Kitchen ):數字代表臥室數量,比ワンルーム多了一道門或空間設計上有隔開廚房和臥室。 1DK / 1LDK : 1DK ...
一位芬蘭女孩來環島,第一站不衝城市也不逛夜市,目標是山邊遺世獨立的百年三合院——新竹羅屋書院,小島獨有的東方古典美,從此成了她身上皮膚刺青的一部分。
羅屋書院的特別,歐洲女孩的驚訝,我們懂。因為第一次採訪時,古宅的屋脊雕著花鳥瑞獸,窗樑裡刻著傳統神話,抬頭便看得到,寺廟才有木雕、泥塑、剪黏等裝飾藝術。
這裡,究竟是民間還是廟宇?
「羅屋書院是關西羅氏家族的私塾。1901年興建時,祖先從海外千里迢迢進口台灣沒有砂岩、泉州白石等建材,花了12年才完工,工藝水準極高。」講起老宅身世,管理人羅仕龍的臉上有驕傲有疼惜。傳統三合院的公廳大門窗戶多是木造,羅屋書院不一樣,用大塊巨石雕刻的「四聘圖」當窗戶。「我們都戲稱它是四格漫畫,這座書院充滿趣味,像是樑上的麒麟木雕,外型圓潤不威嚴,可能營養好、吃多變胖了。」
羅家是關西重要家族,清乾隆時期,祖輩從廣東蕉嶺梅縣渡海來台,落腳關西上南片開墾。日本時代,家族傳奇人物羅碧玉開創「台灣紅茶公司」,規模台灣首屈一指,羅碧玉也是當年台茶外銷的重要人物,戰後投資開採石灰石,帶動台灣水泥發展。
為了教育子孫,羅碧玉不惜鉅資興建羅屋書院當作私塾,戰火下,一度充當小學教室,也曾出借給關西天主堂幼稚園使用,只是隨時代變遷,不再需要私塾,書院漸漸大門深鎖。
讓深鎖的書院再度開門迎賓的關鍵,是羅家後代羅仕龍,對書院有著深厚感情。
「不是所有老屋都值得被保存。如果只是一般三合院,我一樣會對它有感情,但不會辭職來保護推廣它。」
我們很喜歡羅仕龍的想法。每一間老屋的感情都是無可取代的,但從都市發展、文化等角度來看,不是每一間老屋都非留不可。
格局一堂四橫的羅屋書院,舊稱上南片的「河背大樹下新屋」,這座老屋無論是工藝成就、文化意涵,放在台灣歷史上,都是有價值的。
但這個價值不能只是光保留而已,否則也是廢墟空屋一間。
羅仕龍很有想法,他一邊修房子,一邊與關西在地人士用心交流,畢竟老屋若想永續,不能獨善其身,必須活用、與外界相呼應才行。你好我好,一起共好,在羅仕龍的推動下,羅屋書院如今不僅是辦桌吃飯、地方輕旅行的景點,還可以辦茶席、演客家戲,當作藝文活動的重要舞台。值得一提的是,今年的高潮是胡德夫、陳明章及陳永淘,來書院舉辦三大吟遊詩人音樂會。
這些不是一夕發生,是羅仕龍經營9年的成果,他說,每個地方都有它的特色,要怎麼處理、施力,沒有標準答案,「藝文活動不是旅遊美食,叫好不叫座很正常,文化是慢慢的,不是立竿見影,但這是非常有意義的事,我們會一直做下去。」
離開前,他的這些話,我們一直咀嚼在心。
文:Selina 圖:影巷26號 Dino、Ian
(文圖、未經授權,禁止任何形式下載引用)
👉看更多:
別人不用的花我敢用!改變偏見的廟會花車王
留言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