正常人怎麼想,都覺得馬丁瘋了。51歲的他是台北人,10年前來到金瓜石祈堂老街,彷彿聽到頹廢老屋的呼喚,決定留下,一個人進行老屋改造計劃,一間又一間,連續修了4間以上,在老街闖出了名號。
金瓜石多雨、多風、多霧,馬丁對於自己能在這裡住上這麼多年還沒發霉,也感意外。礦山上的房子,為了防水多用油毛氈紙來鋪屋頂,他整修時刻意保留油毛氈,因為這是困苦環境下的在地生存智慧、山城特色。
▌修舊如舊不是我的風格,那會流於道具
馬丁不承認他是老屋控,但他的確是推廣老屋的先行者之一。「我從沒想過在山上開店會有什麼下場?我只想把我看到的美落實在生活上。」
他將改建的老屋們,取名「散散步」,改作民宿、餐飲,不僅保留原始外表、紅磚牆、老玻璃、老木門,還加入骨董舊貨、現代浴缸,既保留老屋魅力又不失生活講究。
「修舊如舊不是我的風格,那會流於道具或戲劇場景,我是學設計的人,改造這些老傢俱的同時,裝上現代復古五金,賦予它風格與巧思,讓它在時代洪流裡重生。」
記憶中屬於阿公阿嬤家的毛玻璃、壓花玻璃,屋裡隨處可見,這些老玻璃讓室內光線充足,又不刺眼,像被篩過的往日時光,呈現一種朦朧情懷。
「你有沒有想過,為何老屋裡這些撿來的舊傢俱,看來風格一致?」馬丁說,這些古早櫃子、門板的顏色不是紅就是綠,他將面漆磨除、再染色,走深色木質色調,讓傢俱重拾溫暖懷舊、安靜沉穩的氣息。
▌邂逅東北角 租破屋當寶
「我今年51歲,回頭看40歲的自己,那是一時衝動。」馬丁原本從事廣告設計接案,因為工作倦怠,有了逃離台北、到遠方找一個可以看山或看海的工作室念頭。
10年前,他開車走在濱海公路,行經水湳洞時落日正美,忍不住路邊停車,衝到山上的濂洞國小拍照。山城階梯狹小複雜,令他迷路,在地婦人見他東張西望,開口問他是不是找地方住?雞同鴨講中,夜幕降下,想找工作室的他,聽到這裡有「看得到海」的老屋出租,即使婦人沒鑰匙開不了門,他依舊簽下租約,隔天交屋才發現屋況糟到無法住人!
一般人到此會打退鼓,他卻將錯就錯,暫停接案,卯足全力將老屋當夢想中的海邊別墅整修,「我買建材、砌牆、泥作、拉管線,不懂就上網學、找人問,每天只吃一個三明治,4個月完成老屋改造計劃!」
水湳洞第一間老屋修好後,馬丁又遇到另一位婦人帶他去金瓜石看房子,自此開啟了他與祈堂老街的不解緣份。在祈堂老街上,他一年修一間老屋,4年修了4間,甚至不惜賣掉台北房子當經費。
「沒水電、滲水漏水、沒屋頂、浴室壞了、地板爛了,都沒關係……房子愈破,我修起來愈有成就感!」
▌遠離台北追夢 家人反對不解
從動手修復老屋的那一刻開始,馬丁的人生脫離了常軌,家人反對不解,為何他要放著舒舒服服的台北不住,跑去修房子睡地板過得像工人?馬丁反而替家人打氣,「我講我的夢、我的理想,我有辦法,我會做給家人看!」
馬丁的夢是什麼?「我第一次來祈堂老街時,草好長,青苔沒人整理,走在階梯上,一片葉子飄落地上,風一吹葉子飄走,地上除了印子,什麼也沒留下!」
馬丁與他的「散散步」老屋,以民宿、咖啡店或食堂的形式,在10年漫長的用心經營下,名氣漸開,吸引一大票傾心寧靜山城、愛在老宅窗邊放空、喜歡聽雨配手沖的死忠支持者。
▌每一條老街要有自己的個性
祈堂老街這些年房價水漲船高,不知情的人,以為馬丁是受惠者……「都是別人的房子!CRAZY!」他自嘲。
「我是來經營我認為方向對的事業!」只要這座孤寂滄桑的山城,能夠實現他信仰的美學,哪怕家人反對,哪怕與在地發生摩擦,馬丁執著到底。
曾經附近老廟舉行慶典,希望家家戶戶掛燈籠,他不給掛,被說破壞在地和諧;附近博物館請人作畫沿路張貼,他不看好,因為雨多濕氣重,這些畫遲早變醜變髒,從此被當烏鴉。
「我的店也沒有招牌!風格塑造只能一種,絕對不是掛了滿滿招牌、雜七雜八那種。」
馬丁想法很簡單,每一條老街要有自己的個性!像九份老街,如今觀光客太多、不好停車,現代建物比老房子多,抬頭多是難看的遮雨棚,「那不是九份的錯,是過度開發後的樣貌;九份有九份的支持者,那些覺得老街就是要賣香腸臭豆腐米粉的人,不會是喜歡祈堂老街的人。」
「我在賭的是一個新的世代!」在馬丁的觀察中,會來這邊的人,都是背一台相機,拍一些小花小草,慢慢走慢慢看,即使下雨也無所謂,這些喜歡清靜、自然的人,才是喜歡散散步、會愛上祈堂老街真正的有緣人。
留言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