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 年, 6 年級熟女放飛自我,預定到日本讀語校一年。當我決定不透過台灣代辦或房仲,自己飛到東京找房,馬上被「勸阻(恐嚇?)」:「外國人很難租房,你會後悔!」我不是有留學經驗的人,也不是財力雄厚的外國人,這是一場陌生的戰鬥!帶著焦慮與打仗的心情飛到東京,內心祈禱不要流浪太久,幸好看房 2 天就成功申請 23 區的理想物件。 日本語校開學是 4 月,多數學生在 3 月底以前會搞定房事。台灣的留學代辦或房仲也都是強烈建議先在台灣搞定房事,不管是申請學生宿舍或在外租房,像我這樣開學前 21 天飛到東京找房,就被留學代辦形容「很少人這樣做」,甚至有一個房仲勸告,「如果沒找到,每天的旅館費會讓你愈來愈心急!」 的確,我沒把握能找到心目中理想的物件,所以出發前,我做了大量功課,中文的、日文的,甚至日本不動產公司的 YT 影片也看。 飛到東京隔天,我跑了 2 個車站、接觸 5 家房仲、走了上萬步,在第 2 天租下 23 區內的理想物件:月租 8 萬、靠近學校、靠近車站、面積 26 平方公尺的電梯套房,而且,初期費用 27 萬日圓(在合理範圍,一般 40 萬日圓不稀奇),這結果被一位脆友形容是在地獄級的東京 23 區成功上岸! 事前準備:上網了解日本 租模式 我為何不在台灣先租房? 首先,在台灣有以下幾種租房模式: 1 ,到類似台灣 591 的 SUUMO 網站找房,或在願意租給外國人的租賃網站找物件。找到後透過網站聯絡對方,或詢問經營日本市場的中文房仲能否代租。 2 ,在社群網站(臉書或脆)列出需求,讓經營日本市場的中文房仲來接觸你。 3 ,避開 3 月租屋旺季,提前一個月飛到日本找房下訂再回台。 第一模式, SUUMO 讓我白高興一場! 浪費兩三天找了 2 、 30 個中意物件,透過網站聯絡刊登廣告的日本仲介,全部石沉大海; 第二模式, 上社群網站找在日的中文房仲,結果介紹來的 物件不是太遠、太小就是租金高; 至於台灣留學代辦、或專門租給外國人的房源網站,也遠超出預算。 我的租房條件是:「東京 23 區學校或車站附近走路 30 分鐘、 2 樓以上,月租 8 萬日圓,可以有押金,最好不要有禮金,初期費用合理。」這樣的條件不算太苛,也不算太寬鬆,考慮 3 月是日本搬家旺季、外國人不友善等因素,我也做好提高預算和萬一沒找到的備案。 據統計, 23 區的單身物件平均月...
「可能是漁火,或芒花,或是大海,總之,有種說不清的魔力改變了我。」馬丁對我們這樣說 。 正常人怎麼想,都覺得馬丁瘋了。51歲的他是台北人,10年前來到金瓜石祈堂老街,彷彿聽到頹廢老屋的呼喚,決定留下,一個人進行老屋改造計劃,一間又一間,連續修了4間以上, 在老街闖出了名號 。 金瓜石多雨、多風、多霧,馬丁對於自己能在這裡住上這麼多年還沒發霉,也感意外。礦山上的房子,為了防水多用 油毛氈紙來鋪屋頂 ,他整修時刻意保留油毛氈,因為這是困苦環境下的在地 生存 智慧、山城特色 。 ▌ 修舊如舊不是我的風格,那會流於道具 馬丁不承認他是老屋控,但他的確是推廣老屋的先行者之一。「我從沒想過在山上開店會有什麼下場?我只想把我看到的美落實在生活上。」 他將改建的老屋們,取名「散散步」,改作民宿、餐飲,不僅保留原始外表、紅磚牆、老玻璃、老木門,還加入骨董舊貨、現代浴缸,既保留老屋魅力又不失生活講究。 老屋的傢具,似曾相識。置物櫃是「半身不遂」的老菜櫥改造、櫃子下面的老式電視機上拆下來的螺旋木腳、氣質木托盤的前身是舊抽屜、舊書桌進了浴室變為洗手台、老衣櫥的弧型門片成了床頭櫃。 「修舊如舊不是我的風格,那會流於道具或戲劇場景,我是學設計的人,改造這些老傢俱的同時,裝上現代復古五金,賦予它風格與巧思,讓它在時代洪流裡重生。」 記憶中屬於阿公阿嬤家的毛玻璃、壓花玻璃,屋裡隨處可見,這些老玻璃讓室內光線充足,又不刺眼,像被篩過的往日時光,呈現一種朦朧情懷。 「你有沒有想過, 為何老屋裡這些撿來的舊傢俱,看來風格一致?」馬丁說,這些古早櫃子、門板的顏色 不是紅就是綠,他將面漆磨除、再染色,走深色木質色調,讓傢俱重拾溫暖懷舊、安靜沉穩的氣息。 ▌ 邂逅東北角 租破屋當寶 「我今年51歲,回頭看40歲的自己,那是一時衝動。」 馬丁 原本從事廣告設計接案 ,因為工作倦怠,有了 逃離台北、 到遠方找一個可以看山或看海的工作室念頭。 10年前,他開車走在濱海公路,行經水湳洞時落日正美,忍不住路邊停車,衝到山上的濂洞國小拍照。山城階梯狹小複雜,令他迷路,在地婦人見他東張西望,開口問他是不是找地方住?雞同鴨講中,夜幕降下,想找工作室的他,聽到這裡有「看得到海」的老屋出租,即使 婦人沒鑰匙開不了門,他依舊簽下租約,隔天交屋才發現屋況糟到無法住人! 一般人到此會打退鼓,他卻將錯就錯,暫停接案,卯足全力將老屋當夢想...